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类,他可能就失去了他在当下我们几千年来所讲的万物的灵长这样一种地位。
自唐韩愈言尧舜至孔孟的道统,到黄榦言尧舜至朱子的道统,都是首先预设了自尧舜至周公,皆各有其文献可征的圣人之法。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因此,素王说的内在依据,是尧舜三代,每一代圣王都有致天下太平的一代法典,到了孔子,因为不得王位,所以只能以王心加于鲁史,作《春秋》以为一代之法,以俟后世。5这都是在法的意义上理解经学。而且,汉人之尊经,正以汉无圣帝,而孔子作《春秋》为汉制法,故所谓独尊儒术,即表现在罢黜百家而立五经博士,而立五经博士,正因为孔子删削制作之经,乃是为汉制法。言所尚虽异,礼则相因耳。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
郑君兼通今古文,沟合为一,于是经生皆从郑氏,不必更求各家。但也因如此,夫子之吾道一以贯之,在郑注中也没有寻求五帝三王之法背后共通之道。可惜的是,辉煌学弟后来与时相推移,慨然弃学从商,遂使中国思想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思想家,此乃我心中常感寂寞且引以为憾事者也。
其实呢,《论语》里面子路的形象是很活跃的,是不是啊?这里面石老师讲了两件事情,主要是讲孔子。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妈妈当时死在他的怀里,他十岁左右,你想的话他的目标就是报仇嘛,仇已报的话,那他可能就不想继续活着了。所以周老师的那番话也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感觉,就是说周老师这一代人,当然,还有前面的五四一代人,一直到我们,经常深感精神上的苦痛。
怎么读《论语》,我觉得他有一句话我也印象特别深,怎么读《论语》啊?他说:读《论语》要心平气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我们人文它是跟天文相对的,如果大家读过《易经》的话。
我们都知道唐宋是中国文化的一次转折时期,这次转折时期,它背后的结晶在朱熹的《四书集注》里面,我们都知道今天的《四书集注》在思想史上被称为四书学,它跟经学是不一样的。在这样一个漫长的经学时代里面,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两宋时代或者宋明时代中有一个理学时代,理学跟经学是很不一样的,当然也有人认为理学是一种经学,或者经学也是一种理学,这是后来的看法,但是我的看法则是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说:我没有在哲学的意义上使用理性的概念。所以你们看,围绕朱熹如何读《论语》、李泽厚如何读《论语》、《论语》的深度等问题我在书上也记下过很多不同时间段的一些想法,我的思想也一直在变化。
所以我们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来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后来还是觉得,这个问题要讲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就是说他相信这个道理嘛。特在此感谢辉煌学弟,并期待辉煌学弟永葆睿智的头脑,这无论对于他本人还是对于一个处在伟大转折关头的国家与社会来说都是重要的。
接下来,周一我就一个人去,当时仿佛整个三孔就我一个人,我先到孔府转了一圈,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又到孔林转了一圈有点感觉了。我当时所说 《论语》的两种读法,无非就是朱熹怎么读《论语》,李泽厚怎么读《论语》,对不对?朱熹开启的又是一个什么时代?朱熹那个时代结束了吗?李泽厚这个时代开启了吗?李泽厚开启的是个什么样的时代?这样想的时候,这些思路就慢慢地打开了。
第二段跟子路有关系,是讲师生之间的一个小情节——闵子侍侧,誾誾如也。我们今天讲孔子,他有很多形象,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孔孟一样。
四层境界,所以我们要通过这个法子来读书。石老师这段话也写得很感动,他说孔子死后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弟子们都在心里为他服丧三年。第一次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基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而来的,洋务运动主要是物质、器物方面要向西方学习,戊戌变法是要在制度方面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是这两次之后的一次在精神方面、在思想方面向西方学习,所以我们中国在1919前后这一段新文化运动正式拉开序幕。根据我对你的了解来回答,比如说孔子很了解子路,就知道该怎么样回答子路的问题。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其实也挺感动的,我在这个地方,写了一句:圣人也是学生培养出来的,一个好老师是由一大批好学生培养出来的。你还说一个星期读一本呀对不对?其实我这个说法,大家不要机械地去理解。
今天非常高兴,在2019年来临之际,我们缘点学园的朋友们聚在一起,来读一下《论语》。朱熹从孔子的背后讲了这些道理,所以我认为今人对朱熹的批评是不符合道理的。
所以我想,张扣扣案很有可能在中国的法治建设之中成为一个转折点,它是对形式法治的挑战,是对绝对程序主义法治的挑战。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我认为这是中国人文思想的一个自然的甚至是必然的一个进展,我认为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一次思想转型或者范式的转型,我讲到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理学的世界观由此而建立。接下来每一章我就选讲一个理好了。
准备这一次把它放在我们的稿子里头,一方面他这个文字写得很好,另外一方面也要让他知道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光,这道光不断地散播,这样,黑暗的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光亮。另外的话,我们怎么可能不读其他的书呢?我们可以说我们读了这一本书,所有其它的书都是围绕着这本书在转,都是为了理解其中的文句,或者说,这本书就是我的整个人生,真正把人和书融为一体。孔子他就是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啊,就如我们普通人所讲的,他很想当官嘛。就是说这个《论语》经过我的身体就是白经过了,我还是原来的样子,我猥琐还是猥琐,我油腻还是油腻,没有任何的改变。
那么当戴震说理其实不过是每个人的理,在这样一种掩盖之下,我个人的理变成了所有人的理,你有你的理,我有我的理,在理的面纱之下每个人都站立出来,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有生存的理由,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意义,我们可以从戴震这里推理出这样的意义。第一次文化热我们当然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开启,是不是?胡适、陈独秀、鲁迅这些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他们主要是批判传统的儒家文化,要建构新文化,主要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西方的洋枪洋炮敲开了中国封锁着的大门,同时西方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对中国人构成了强有力的这样一个影响。
在总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权衡、变通,比如说我们本来决定这次讲到下午六点钟,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但是大家今天很高兴,讲到七点钟也行嘛,这叫做权变。所以老师就是圣人,因为是老师说的所以我才听老师说的呀。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我们为什么要讲义啊?当然这个义与今天的正义是否一样我们还要讨论。
他说我和他们三个都不一样,他谈的是一种境界,等到暮春时刻啊,找成年的五六人,小孩六七个,然后一起在哪个地方洗澡啊,游泳啊,然后唱着歌回家。然后就问冉求你呢,他就说:我啊,一个小的地方,我就让他们三年有饭吃吧,至于礼乐的话还是等别人吧。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消失在历史的苍茫之中,但是他们所思考的那些问题,激荡着后来的人们,包括当下,我们依然要思考人性,思考人性到底能绽放出什么样的花朵来。但是《论语》对人文世界的理解,当然也不宜评价过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来读《论语》,读中国文化,我们来考虑当下的身位,就非常重要。所以当我们迎着新文化这样一个文化浪潮而来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实际上是孔孟之道,已经不是周孔之道了。
就深层的缘故论,阅读《论语》并不仅仅是字句的理解,甚至不是象国学家们那样去弘扬传统文化,其中更隐含着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建构现代中国文明的重大论题。第二天我本来要到广州去,但到了车站之后,突然觉得是不是还应再去三孔那边一下。
本打算利用校阅的机会再对《论语》作深度体会,对古往今来的关于《论语》的讨论进行较全面的阅读,但看来短期是无法完成的了。因为李泽厚啊对我们影响很大,他的书经常读,而且对他的思想,他的脉络是比较了解的嘛。